第十一周国旗下讲话:书香何处寻?
作者: 初三九班 江雨非
来源:本站原创 编辑:邱淑芬
点击数: 发布时间: 2018-11-12|29
各位尊敬的老师、亲爱的同学们:
我是初三(9)班江雨非,今天很荣幸能在国旗下演讲。我演讲的题目是《书香何处寻》。
想来绝大多数的同学,听到这个标题,便会在心中一笑:“哦,读书月。”
是的,十一月,深圳读书月。我还依稀记得去年大小活动共计200余项。而今年同样有大学文化节、名家见面会、书信文化节、温馨阅读夜等活动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找资料、组织参加上述活动。
“东方风来、书香满城”,这是今年的读书月主题,或许这就是读书月的愿景吧。让读书月之风吹得书香满城,让读书不仅仅是读书日、读书月的事,更不仅仅是工具、或非做不可的什么事。读书是有香的,香从何处来?从真心的热爱阅读、使阅读融入生活之中来。读书不是逃避、不是闷头扎进不管不顾的幻想乡,也更不可能是所谓毫无意义的事情。母亲也曾经读过许多书,学生时代的她读书昏天黑地,一抬头起身只觉得浑身上下无处不痛。那些读过的书在她灵魂之中沉淀,融为她的一部分,即使如今已淡忘书本身的内容,也没有改变它们曾经为她带来的所有思考、感悟、观念,以及有关它的回忆,它们留在了她的言行、气质和生活的各处之中,她因读书而豁达明理。而这,是书香的一大部分。
书香来自什么?来自与作者心有灵犀的不约而同,来自没有终点的接纳新事物,来自不断的思辩和更深的思考,来自对自身的完满这一过程,它首先来自“乐”字。乐不仅来自自身,讨论、交流、分享也都是快乐的,因为人的思想就是一门艺术。
对,思想,书香终究是在思想之中寻到的。不勤于思,读书的意义和乐趣便大大地减小。唯有思了,读的书,才算是真正的“读过”,才能留下抹不去的印记。读过的书总不可能全懂,至少就我所知是这样。我不论是读《史记》《红楼》《古文观止》,还是《盗笔》《射雕》《天龙八部》都是既觉得“讲的真好”“在下所见略同”,也总觉得并不甚了了。而后来读书越多,经历越丰富,再一照应书中内容,理解则愈发得深。不懂的懂了,懂的更懂了。而一问同学朋友,也都是如此。
思想是书之源,是人之源,是言行之源。而能传达丰富、积极而美好思想的文字,则必是佳作。佳作赋予思想书香,书香因为认同而恒久传承。这便是所谓“书香文化”。
文化是民族的,读书更是全民族、全社会、全人类的事。而于我们而言,读书或许是生活的调节,或许是学习的途径,或许只是“兴趣”二字便足矣。这两者并不冲突,因为只有人人以书为乐,将书融入生活,用书来完满生命时,书才得以成为文化。书香满城,终究靠每一个爱书的人,每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放弃阅读和思考的人。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这样,而生活不应让我们与阅读和思考渐行渐远,只要你有心克服一丝表面上的障碍,抽出一点时间读、一点时间思,书香就必定沉淀于你,书乐必定伴随于你。这并不难,即使听起来似乎遥远。我曾经在文学社和悦读空间听人谈书,也曾在图书馆若有若无的灰尘,和图书漂流那摆得并不大整齐的摊子之中找寻,或邂逅一本书,书破、人挤,可意趣是在的,又或许正因为书破人挤而多了意趣。静坐在教室书桌旁,独立于操场晚霞中,去品读、去思考、去评论一本书,内心无比谦恭而落笔谨慎的同时,更有宁静安和的味道在其中,也自是嗅到书香,感到书乐。
书香何处寻?它终将从文字走向生活,走向每一个人心间。
在最后,我要说一句,如果我谈得对你有什么启发,请感谢书,感谢的方式,是真正的读书,让书香伴你。